关灯
护眼
    王磊从梦中惊醒,坐了起来,全身冷汗。自从前天战斗后,只要一闭眼,残酷的战争场景便浮现在眼前:被轰飞成为一堆碎肉的官军士兵,受伤倒地义军临死前绝望的眼神,全都历历在目。他不由抱头痛苦思索,自己这么做是否适当。

    因为住房紧张而被迫同住一屋的伊瑞斯听到动静也醒来了,看见自己朋友坐在那里发呆,他丝毫不奇怪,这种情况在他首次作战时也出现过,甚至一度引发他对信仰的怀疑。于是过来安慰自己的朋友:

    “当你第一次杀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人只不过是套了一副皮囊的骨头而已。想开些,我的朋友,你杀的都是该杀之人”。

    这句话让他联想起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经典名言,虽然有些教条,但这种背景下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了:

    所以,不顾一切,不惜流血牺牲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对方不同样做的时候,就必然会取得优势。这样一来,他就使对方也不得不这样做,于是双方就会趋向极端,这种取向除了受内在的牵制力量的限制外,不受其他任何限制。

    结论是,由于厌恶这个残暴的要素而忽略其本质,这是无益的,甚至错误的。

    随着一次次战斗的积累,王磊渐渐迈出了心里这道坎。

    再说说义军方面

    云头岭——黄通村一战,不仅打出了义军的威风,团结了内部,磨练了新兵,而且几乎全歼了来犯官军,缴获众多武器和盔甲。虽然明军溃逃时候自己毁坏了不少,但最后经过整理,加上能够修好的,一共有30支鸟铳,40副弓箭,和大量的短刀,矛,长刀等。差不多还能用的铁甲4套,王磊将它们分发给作战最勇敢的四个人,一人是张德权,其余三人全是他带来的捕快,毕竟姜还是老的辣,打仗这种事情还是专业人士驾驭得了。

    有了这些武器装备,再加上战场上出现的指挥不统一,秩序混乱和新兵缺乏训练等问题,他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整编。

    吃完早饭,将营内一天的事务安排好后,王磊召集起寨内所有重要人物:伊瑞斯,小厮,宋应星,义学十一少年,张德权,以及两位工匠,向他们宣布了自己的计划。

    大家听后都点头称是,至于怎么个改法,王磊准备先听听他们的想法,毕竟明朝军制怎么样,他还不清楚。

    宋应星对百工百科都有研究,军事方面的东西也不例外,他建议按照明军卫所制,设置小旗,总旗,百户,千户等职位。张昭和因为家人在京营当官,所以对京营的军制也比较熟悉,他提出设置旗牌官,把总,千总职。伊瑞斯则按照当时欧洲军制,按照尉官,校官,以及将军等军衔来统制全军,这和王磊的想法最接近。最后属张德权的最雷,他比较喜欢“山寨风”,建议按照大当家,二当家,喽啰等划分等级。

    思考了一会儿,王磊觉得什么总,什么旗的像是满清,蒙古的叫法,不妥当,他认起来也比较混乱,张德权的更不能采用。综合起来,他还是觉得原世对军阶和军衔的定位比较靠谱,毕竟历史演进了将近四百年。因此他决定按照这样规定新军的等级:将8名士兵编为一班,列兵军衔;设一名班长,上士军衔;一名副班长,中士军衔。三个班为一排,正排长为中尉,副排长为少尉。三个排为一连,正连长为上尉,副连长为中尉。三连为一营,正营长为少校,副营长为上尉。三营为一团,正团长为中校,副团长为少校,特殊的加强团正团长可为上校,如果将来扩军,还要增置将官军衔,那就另说了。

    听完王磊的计划,大家都感到这法子非常新颖,相互探讨后都接受了。接下来便是具体到怎么将义军分配。

    经过两天的战斗,官军被全歼,义军自己也损失不小,战死三十人,除了五人是捕快以外,其他人全是刚招募的青壮。此外还有十人重伤,肢体残缺的,他们是再也不能打仗的。这样算下来,能编进作战部队的只有510人,恰好够一个营多一点的编制。

    在作战方式上,经过讨论后王磊坚持以游击作战为主,训练义军利用远程武器打击敌人,其他方面上因为火枪匮乏,而长枪众多,只得同意伊瑞斯的做法。令人意外的是,这个法国人并不是采用欧洲早已普及的西班牙大方阵,而是采用了欧洲最新式的瑞典方阵。大概与伊瑞斯作为一个新教徒,同样崇尚作为一个新教国家瑞典的战术不无关系。

    瑞典方阵的组成为:前面三个火枪方阵呈“品”字形布置,后面三个小型的火枪方阵一字排布。两侧和中央为长枪方阵掩护火枪手。对此,伊瑞斯的解释为将来义军肯定要壮大,现在按照方阵训练士兵,今后便能熟练作战。因为人数太少,只能按照瑞典方阵的作战原则,将比例缩小。

    至于宋应星提到的戚元帅“鸳鸯阵法”,王磊不是没有考虑过,里面的各种兵器,除了狼铣之外全都齐备。但王磊觉得这种阵法比较复杂,武器种类多,而且和自己将来的练兵计划有所违背,所以没有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