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济钰元年三月。】

    【“陛下无虑,我有一人,可举荐入京勤王。”王灿拱手一躬,“此人姓管名彰,勇冠三军,镇边勇将,手下有精兵六千,密诏入京,可护陛下平安。”】

    【选项一:接受谏言,密诏入京。】

    【选项二:断然拒绝,不可再议。】

    秦王苏知清想都没有想,直接选择了第二个选项,暂且不谈别的,首先她最基本的皇威数值不够,没有这个威望驾驭边疆守将。

    无论怎么说,管彰带兵入京,必然是不具备合法性的,勤王这个理由明显不够,请来诛杀了长孙家,就一定会是她翻身做主人?

    再者,这样大动干戈带兵入京,长孙家会没有反应?

    管彰人还没到,她八成就要死于皇城之中,一个不听话的傀儡不是一个好傀儡,连续三局都是傀儡的秦王,心里清楚长孙明的政治敏感性。

    可能前脚刚送密诏出去,后脚长孙明就有概率截下诏书,接着等着她的就是一杯毒酒。

    最后,这个管彰绝非贤臣良将,此人至少也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晋王那一局推演中,管彰在晋王攻下中原,入主天京城的时候,就选择袖手旁观在凉州拥兵自重,光凭这一点就不像是忠肝义胆之辈。

    让管彰入京,只有这几种下场,被长孙明发现,她被毒杀,长孙明没有发现,管彰带兵入京,杀了长孙明,以兵权架空朝政,她照样是个傀儡。

    她永远不会高估自己的实力,把皇权天授这种说法当成真的,认为所有人都会敬畏她的宗室血脉。

    甚至于,秦王感觉提出这个建议的王灿都是个心有鬼胎的家伙。

    此时,计划赶不上变化,父皇驾崩太早,她这局的生存环境再次被压缩到了极致。

    铲除权臣的办法有很多种,最王道,最好用的,就是扶持支持自己的世家势力。

    权臣能和皇权对着干,无非就是他手下的支持者多。

    双方,谁的支持者更多,谁就更有话柄,一个朝堂上,三分之二的人都是长孙家的人,那么秦王不管说什么话,反对她的人就是多。

    而能入朝为官的这些官员,大部分背后都有世家的背景和影响力,皇帝想要跟这些人翻脸,也是在损害自己的根基。

    但倘若支持她的人,有三分之二,想要除掉长孙家,只要一个合理的理由。

    毕竟支持她的人少,硬是要用刀斧手,摔杯为号的做法,强行杀掉长孙明,只要长孙家其他人仍然在,死了一个长孙明,还有下一个接替者,有这个接替者,支持长孙家的利益集团就不会消散。

    支持她的人多,就是秦王一声令下,当着天下人的面,诛杀了长孙家满门,也不会有人会站出来为长孙家说话。

    故此,想要铲除长孙家,只有三种办法。

    其一就是像晋王,利用兵权和威望直接进行强制镇压和清洗,有着支持晋王的勋贵派系,长孙集团的利益体在长孙家被清洗后,自然解体。

    其二就是利用宦官集团和父皇的后宫势力,反制长孙家,但晋王的母妃不会帮她,她的母后又体弱多病,两边都是血脉亲人,以母后的性子绝对压不住长孙家的野心。

    其三就是扶持支持自己的文臣势力和长孙家打平衡,就像是汉王那一局一样,龙场悟道的陆成安利用事功学的强大影响力,召集了南方士子为首的集团,彻底和长孙家展开党派之争。

    当时如果支持汉王的事功学派,转而支持她,铲除长孙家,不说弹指可灭,想要打崩长孙集团,还是轻轻松松的。

    看似她是距离皇位最近的那人。

    实际上,她才是那个最难有机会成功的人。

    内无贤臣,外无强援。

    若是等死,又心有不甘。

    【济钰元年四月,南阳宛城爆发大量农民起义,名将之后韩素方力战不敌被杀,南阳宛城的治安大幅度下降,南阳宛城的叛乱概率大幅度提升。】

    【山匪、流寇现象正在扩散到其他地区。】

    【宛城已成功被叛军占领。】

    【史称‘南阳起义’。】

    秦王苏知清叹了一口气,这一次推演应该又和她没有什么关系了,到了这个阶段,她任何策略和应对办法在没有夺回政权之前,都是崩的。

    然后下一秒,秦王苏知清忽然意识到了一件事情。

    在外部出现叛军和起义军的时候,她的这位丞相舅父,竟然在认认真真地处理朝政,没有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排除异己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