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思桐勾唇一笑,“我觉得野菜饼可行,可我听别人说,在县城里卖饼子的店不是特制的土灶也得有小火炉大铁锅,咱这三十文够不够啊?”

    梧桐极快地想了想,本钱是姐姐的,得尊重股东的建议。

    “够用,不够就凑合用,就卖野菜饼,一会就去摘野菜。”

    思桐怔了怔,这么草率的吗?

    “别急别急,你听我把话说完,我没过人手艺,县城里饼店多得是,咱们卖饼子能不能挣着钱尚不知,这段时日我琢磨这事吧……我就觉得一来娘或许不会同意咱们上街做买卖,二来,即便娘答应了,在县城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家里的事也顾不上,所以我又觉得若卖些在家里就能做好的吃食到街上卖,比如赶集时一会儿就卖光了不是就能回家干其他活了吗?”

    这心思细腻多愁善感的人犯轴才叫内耗吧。

    “四姐,咱先别想那么多,先做好不好?勇敢一试咱就有千计万计,总是瞻前顾后那就是千难万难,不过你说的对,在家就能捯饬好的,自然省了一些事,这事咱记着,一会摘野菜时,看看能有啥食材符合你的要求。”梧桐已经迫不及待要动手了,就怕四姐想得太多一会又觉得哪儿不行。

    拉着思桐进了灶房,二人盛出一碗白粥来,就着粗面馒头和一碟酱菜吃早饭。

    再次尝到橄榄菜的思桐满脸惊艳,“这葱油(╯▽╰)真是越吃越香~~,夹在馒头里,这馒头都变得有风味了,谁做的?”

    “我。”梧桐很不要脸地拍胸口。

    原来昨晚没人问她橄榄菜是怎么回事的原因是大伙都认为这是葱油啊?!还别说,二者倒有几分相近滋味!

    二人以风卷云残之势把早饭吃完,跟唐氏说了声去摘野菜,便带上自己的背篓和镰刀出门了。

    “四姐,你跟我说说,不用太详细,就是你记得的印象中的,咱本地都有些啥饼子卖啊?”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她得先弄懂明白这儿的百姓把饼子都开发到什么程度了,才能寻找别人没做过的,而她又知道好吃的,来个一鸣惊人,呵呵呵……

    思桐沉吟了片刻道,“分炊和煎的两种,糖陷的烧饼,又甜又酥,可以放几日呢,咱本地人的最爱了,然后是雪菜饼和梅干菜饼,酸辣口感,哇,我现在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县城里有一家说是梅干菜扣肉饼的,好多人慕名去呢,但陈大哥跟我说,里面压根没有肉;然后是烤馕,做法不复杂,但是喷香,做干粮好储存;还有涂满酱料的,酸香甜辣,酥薄脆口……”

    “还有还有,各种鸡蛋饼包蔬菜,辣椒小葱和各种瓜菜丝搭配,清口又辣爽,饼子还特大,一个管饱,哦,也有一些店家是有杂粮饼来包小菜……还有芝麻饼啦,葱油饼啊,韭菜饼,春饼,玉米饼,藕饼,盘丝饼……”

    梧桐听到这已经一个急刹,转身往回走了。

    这还上山摘那劳什子的野菜干嘛啊?

    单是四姐知道的就有这么多,再多些都能编一贯口了。

    卷成这样子,就算是想尊重股东,她也不能拿着姐姐的三十文钱,削尖了脑袋往饼界再挤了,虽说可以再细分市场,但又觉得没必要!!

    思桐眨巴眨巴圆圆的眼睛,对着五妹背影道,“怎么回去了?”

    “回去做馒头包葱油卖算了,”梧桐负气道,走了几步又突然停下脚步,盯着远处稻田里弯腰拔草的村民,“这县城究竟多少人啊,卖饼的摊贩这么多的吗?”

    追上来的思桐听见了,满是自豪道,“咱大夏朝承平已久,国泰民安,而咱应嘉县城可是靠三江而居的上县,听说有二十万之众,南来北往之人在这聚集的多了,有些人留下来,就将家乡的风味带到这儿来了,饼店自然就多了嘛。”

    “一个铜板能买一个干饼吗?”梧桐又问。

    “应该能吧,我也没去城里玩过不知道啊,不过我知道一斤白面三文钱,猪瘦肉一斤十八文。”

    梧桐在心里换算了下,一斤面粉在现代卖三块五,那么这儿一个铜板的价值约等于软妹子的一块钱。

    “梅菜饼卖五文钱一个?”

    思桐小脑瓜子咬得似拨浪鼓,“十文。”

    “那它肯定有肉。”

    “是吗?”思桐都被一个从未去过县城的妹妹给搞蒙了,“陈大哥说没肉啊,他不会骗我的嘛!”

    这话让梧桐不由得多看了她一眼。

    哦,她懂了,那就是因为这时代并没有工业科技节省人力,原材料可以便宜,但再加工出来的材料,食物会因付诸时间精力比现代卖的更物超所值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