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赵佶这次是真的愤怒到了极点,这场礼部安排妥妥当当的祭天仪式,让这么多老百姓参与进来,就是为了让老百姓一睹天颜。

    本以为今日之后,赵佶自己的皇帝名声会响彻汴京,甚至整个京畿。

    可却没想到遭了刺杀,丑态百出。

    不仅是他这个皇帝丑态百出,大宋的文武百官都是一个德行,遇到刺杀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想着来保护他这个天子。

    若不是陈宁出手,恐怕赵佶早就死在乱军之中,若不是陈宁出手,他这个皇帝坟头草已经冒出来了。

    想到这里,赵佶更愤怒,当着大殿文武百官的面前,直接罢黜了礼部的一名尚书,两名侍郎锒铛入狱,余下参与这场祭祀的礼部官员全部移交给了刑部,让刑部好好去查,看看这群礼部官员是否有谋反之嫌。

    蔡京面皮狠狠抽搐,这些礼部官员可都是他的心腹嫡系,现在就算有心去说两句替这些人开脱也不敢。

    道理很简单,一个你蔡京勾结礼部的帽子被扣下来,他蔡京恐怕都要去刑部坐一坐。

    没办法,现在只能先冷眼旁观,等以后赵佶气笑了,刑部那边查不出东西后,才想办法将礼部的人给捞出来。

    蔡京看了两名御史一眼,于是出面说这次枢密院也有责任,他们没有做到妥善安排,禁军安排的数量是枢密院点头的。

    人家鸿胪寺的陈宁都能觉得禁军太少,你枢密院难道没发现问题么?

    所以御史弹劾枢密院孟清源和李纲,认为他们也该负连带责任。

    孟清源和李纲出面反驳,将当初礼部的文书和枢密院的批阅呈给赵佶看。

    枢密院给出的建议很明确,问礼部要不要增加禁军人手,礼部的答复是就在皇城外不远,这些禁军足够维系秩序。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证据也都保存了,御史还能说什么?

    蔡京想借机将枢密院给拉下水,不过枢密院一点机会都没给,他们就防着其他衙署会找麻烦。

    自从上次御史准备弹劾他们勾结禁军的时候,李纲和孟清源就知道日后办事要格外小心,所以枢密院每一个文书都需要两个人一同批阅复核,就是为了防止出现今日之事。

    此前谨慎的态度到现在终于有了回报,也索幸他们足够谨慎,不然今天若是扯皮下来,他们还真不好替自己开脱。

    赵佶不悦的怒吼道:“现在还要找别人推诿责任?你御史台是不是和礼部有什么勾结?”

    “将这两名御史给送去刑部,查一查他们是否和礼部也有勾结!”

    刚才开口的两名御史一时哑然,惊慌失措的道:“陛下,我们,我们就是仗义执言啊。”

    “蔡大人。”

    蔡京蹙眉道:“叫本相做什么?让你们去刑部就去刑部,如果你们没问题,还能屈打成招不成?”

    “怎么,你们心虚了?”

    蔡京的话也算给他们吃了一副定心丸,这才心甘情愿的被人带离大殿。

    这些聒噪无耻之徒终于被带走了,赵佶情绪平复了三分,道:“陈宁何在?”

    众人都朝陈宁看去,脸上或多或少都流出羡慕的目光,他们知道陈宁可能要升迁了。

    如果说这场刺杀谁表现的准好,那无疑是陈宁了。

    说不羡慕是不可能的,可当时那个情况,谁又敢像陈宁那样冲上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