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你们这是?”方文疑惑的问道。

    “你还记得雷三吗?”小红热情的问道。

    雷三?方文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个面脸麻子,身躯干瘦,读高中时一个月才八十块生活费的老同学,依稀记得高三时候时候,雷三因为家里太穷,就算考上大学也没钱去读,还没毕业就跑去县里的钢铁厂上班了。

    “你们认识雷三?”方文更加疑惑了。

    “是啊,是啊,今年钢铁厂招人,本来我们都过不了的,就是雷主管看到我们报名单子上写的地址,知道我们是你的亲戚,就让我们进了钢铁厂!”两女唧唧喳喳的说道。

    一番询问后,方文这才搞清楚了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县里的三大支柱企业,白塔瓷砖厂,水泥厂,钢铁厂。十年前县里的钢铁厂相当之烂,好几个月甚至半年都发不出工资,县里愿意进钢铁厂的人真的不多。

    而钢铁厂里的主流工种:深冷,钳工,焊工,雷三很不幸被分到对力量要求最高的钳工,干了两年,混得相当不如意,又因为穷时常被工友排挤。

    后来有一次,上面有个失势的管理人员得了重病,厂里谁也不愿去照顾,又很不幸的选中了雷三,最后雷三端屎擦尿的照顾了那个领导大半年,谁想那领导病好后忽然又发达了,如今近十年过去了,失势的领导已经成了钢铁厂里几个大佬之一,憨厚老实的雷三现在也跟着混成了高管,月薪过万,成了钢铁厂的一个传奇!

    不仅如此,如今钢铁厂火红了,普通员工都工资都过两千,混成管理人员还分福利房,每年只对外招两百来人,居然有好几千人报名,其中高中生就占了大部分,还有找不到好工作的大学生也回来报名。

    我靠了?这事闹得,他这个正主如今混到回村种地了,亲戚却巧合的被自己老同学照顾得了一个好工作,女孩子在县里工资上两千已经算高了的。

    “对了,我这里有雷主管现在的照片。”小娟说着就把手机递了过来,这是一张雷三空间里面的照片。

    方文一看,这老同学虽然还是满脸的麻子,但现在正装加身,一脸的自信,男人气概十足。

    “文文哥,我们回来的时候雷主管还叫我们要你的电话呢。”小红有接口道。

    方文想了想,“你们有他的电话吗。”

    “有啊,有啊。”

    要了雷三的电话,方文走到一边安静的地方,拨通了,静静的等着,他和雷三的关系说起来只是普通老同学,谈不上有多亲近,对方却这么给他面子,还照顾他的亲戚,实在让他有些感慨。

    至于两个女孩,上一辈的恩怨,方文小时候或许在意,到了现在这个年纪早就看开了。

    “喂,你好。”电话那边传来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

    “雷三,我是方文。”

    “方哥,真的是你啊,我们有多少年没联系了,有十一年了吧,我现在小孩都三岁了。”电话那边声音很是感慨。

    “是啊,十一年了,都快奔三的人了。”方文的思绪也拉回了读书年代,那些年一起看的录象,一起耍子,一起暗恋过的女孩

    “对了,雷三,小红和小娟的事谢谢你了。”方文诚恳的说道。

    “方哥,你说这话就见外,当年我生活费不够,那次不是你肯借给我,吃着玩的,你都叫上我一起,有人敲诈我,也是你帮我挡事,有句话一直没出口,其实我一直当你是我的大哥。”,

    方文忽然心理有些不好受,当年他的确有借钱给雷三,可对方最后都还了的,他一个月三百生活费,对方才八十,这怎么可能够。而吃的玩的就不用说了,一个寝室的,难道出去还不叫上。吃个小馆子,打打游戏机,台球,这能花什么钱,至于敲诈帮忙的事,方文本来就看补习班的几个不顺眼,最后不是也没打上架吗。

    这些简简单单的小事,十年过去了,对方居然还记得清清楚楚,这?这又是何必呢?

    “雷三,你还说我见外,你还不是一样,老同学了,什么时候一起聚聚,我现在回村里了,有的是时间。”方文笑着说道。

    电话那边沉吟了一下,“方哥,你是不是现在过得不怎么样,我没别的意思,要你不介意,到钢铁厂来上班怎么样,我这里还有个小组长的职位空缺,一个月工资有三千多,不过你放心以后还会升职!”

    方文一听这话,除了感动,还能在说什么

    “三儿,你就别瞎担心了,你还不清楚我,回村里是我自己选的,现在过得很好。”

    “那成,方哥,我知道你今天家里忙,找个时间咱们好好聚聚,离得也不远。”

    “好,过几天我联系你。”

    挂着电话,正准备好好抽支烟,妹妹又叫喊了:“哥,你在发什么呆呢,去帮我拿点吃的过来好不好。“

    族谱的修订是烦琐的,不过方文也帮不上啥忙,光是毛笔小楷他就写不来,在外面的五个爷爷辈中午的时候都赶了回来,包括自家爷爷的兄弟五老爷,年纪不过才五十出头,以前在村里干木工活,做些板凳桌子,没想现在去了外面到是成了木工师傅,混得相当不错。

    十二个老爷子,和一大帮的中年人正热闹的讨论着,先祖是贫农出生,无房无地,没什家产留下,这规律也就没那么多,到了现在也没什么嫡系,庶出之分。

    中午到了,大师傅们拿着一个长形托盘,十几个菜一溜的放在上面,一跑就是一桌子,很快菜上起了,中午摆了四十来桌,一桌子八个人,这都三百多个人,在村里聚集如此多的亲戚也是一道风景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