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陈世美闻言,出列启奏到:“陛下,宰相大人的话避重就轻,臣不认同。我朝自立国以来便官吏众多,政府机构庞大且臃肿,官员多贪恋权位,缺乏进取心,敷衍了事,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此乃‘冗员’。军中将领调换频繁,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使得兵将之间互相不熟悉、不适应,兵士虽多但不精,军队战斗力逐年下降,此乃‘冗兵’。俸禄、军费,及给大夏和契丹的岁币,这些费用逐年激增造成大量不必要的开支,此乃‘冗费’。这三者紧密联系最终形成今天我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如今朝廷入不敷出,百姓负担沉重,这种情况下决不能再加大税收力度;民生艰难,故而怨声载道,绝不能再严刑峻法,以免官逼民反。臣以为,要想使财政状况根本好转,光是裁减军中老弱者还不够,更应该整顿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使不称职之人都能回乡从事生产,这样不仅能节省财政支出,还能展生产、充实国库。国家富裕了,才能轻徭薄赋,才能使百姓真正地安居乐业。”

    此话一出,朝野震惊。

    百官在下面议论纷纷。

    有个老大臣提出疑问:“不知驸马所说的‘整顿吏治,裁汰冗员’是个怎么样的整法?”

    陈世美想了一下,解释说:“现在实行的官员升迁的‘磨勘’制度,只讲资历,不问政绩,导致官吏因循守旧,昏庸度日,无所作为。臣以为应改革‘磨勘’制度,破格提拔政绩卓著的官员,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如此才能提高行政效率。此外还应合并人数少的州县,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官员数目,减少财政开支。再有就是要限制科考人员的年龄,有的秀才、举人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还来参加科考,一旦被录取,老眼昏花、老态龙钟,如何为朝廷办差?反倒是耽误了一些年轻的大有潜力的人才,这也是国家的损失。”

    王延龄听了心里直摇头,暗想到:陈世美啊,你以为整顿吏治、裁汰冗员是你说的那么简单吗?我为相两年,至今也不敢碰吏治这一块儿,你倒是胆子大,就不怕日后死无葬身之地吗?

    皇帝听了陈世美这话,心里很是欣慰,他少年天子,如今已在龙椅上坐了近三十年,朝廷的积弊他当然清楚,只是,本朝自太\祖开始便形成了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风气,世家的权势很大,有些事情单靠他孤家寡人也无可奈何,他需要一把锋利的刀为他披荆斩棘,加强皇权,巩固朝政。如今陈世美革新的提议,真是“急他之所急,想他之所想”,真不愧是他挑中的好女婿!

    他转向王延龄,询问他的意见:“王爱卿,你觉得驸马所言如何?”

    虽然陈世美对朝廷面临的困难以及形成的原因分析得很是到位,解决的办法也大致提出来了,但王延龄并不好表态。“整顿吏治、裁汰冗员”,官员们浸yín官场多年,谁敢保证自己是清白的?陈世美提出整顿吏治的建议,怕是他心里最想整治的人,头一个就是他了。

    本朝的官员虽然有不少是通过科举的途径上来的,但掌握重权的官员大部分还是出自世家,陈世美“整顿吏治、裁汰冗员”,说得好听,表面上是为江山社稷着想,其心昭然若揭,根本就是想打击世家、提升寒门。

    宰相是百官之,他站在大部分世家官员的角度上当然要捍卫世家的利益,反对陈世美的提议。但,他是宰相,比谁都清楚朝廷的积弊如果不设法去解决,将来肯定会危机江山社稷。所以,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从国家的长远展来看,他拥护陈世美的提议,但又不想打破如今的皇家与世家共治的局面。

    他左思右想,在极短的时间里,脑子里转了十八道弯,反对陈世美的意见,会引起圣上的不满,不利于国家长远展;支持陈世美,就会引起百官对自己的不满,自己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而且就怕陈世美会先拿他开刀,到时候会把自己搭进去。所以在这件事情上,还是暂时先避一避风头好了。

    想到这些,王延龄便谦虚地说道:“圣上,驸马乃状元郎,惊才绝绝,分析时政,自然是慧眼如炬、一针见血。臣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