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八十红论》之透过迷雾看芹圃

    中国的历史带有模糊的特征,象重重的迷雾。

    在所有文明的早期有这一特征并不新鲜,因为在造纸术发明前,书写成本是个问题。

    但是,在文明发展起来后,逐渐有所不同。

    西方文明注重整体表达,记述的历史是详述的。中国造纸术是12世纪才传到欧洲的,欧洲人用成本并不低廉的羊皮纸保持这种传统,想来是很不容易的。

    我国古代从甲骨文到以木简记述文字,形成“一字千金”的文化传统。战国末期秦国相吕不韦让门客作《吕氏春秋》,曾言能增减一字即予千金,传为美谈。

    至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文化记录方面应该不是问题啦,可是关于历史的记载现在看还是很简略。

    这一点可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是中国文字寓意的丰富。中文往往一字多义,可以表达很多内容。有时固然是韵味无穷,但现代看来古代知识分子著书有给“圈里人”看,带着文化垄断的意思。

    二是文字记述历史的定性特点。例如,春秋时崔杼“弑其君光”,太史一家被杀三人而不改一字。到司马迁著《史记》时,在高祖本纪里面开了美化皇帝的先河。但是,以《二十四史》为主体的中国历史记载基本上还是实事求是的。

    三是对祖先的崇拜心理或者是中国重视传统使得史略言简意赅。

    当然,也有故意掩盖事实的。例如,清朝顺康雍乾四个皇帝,顺治出家没有、康熙帐殿夜警、雍正死因、乾隆身世,哪一件都能编出无数传奇。

    笔者常常看着茶杯上的水雾想:曹雪芹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以现在留存的曹雪芹的有关记述,对曹雪芹的描述只能算是一鳞半爪。

    而透过对其生活状态的描述,我们将他定性为隐士、还是失意人士?